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 > 新闻动态 > 馆内新闻 > 唐朝扛把子的代表你知道多少? 馆内新闻 文博动态

唐朝扛把子的代表你知道多少?

发布时间:   2021-11-24 11:53:40

       说起唐朝,你想到的是不是这位诗人?

 

杜甫  图片来源于网络

 

       还是曾经称霸热搜的大唐盛世?

 

大唐不夜城   图片来源于网络

 

       问:那唐朝扛把子的代表呢?

       答: 敲黑板!!!扛把子代表---唐三彩

       所谓“三彩”即多彩之意,包括黄、绿、白、褐、蓝、黑、紫等多种色彩,有的一色单用,有的多色混合使用,而黄、白、绿三色在三彩器中最为常见。

 

唐   三彩花口盏  现收藏于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

唐   三彩鸾凤纹双系扁壶   现收藏于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

 

      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,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、舂捣、淘洗、沉淀、晾干后,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。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。胎体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,在窑内经过1000-1100℃的素烧,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,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,其烧成温度为850-950℃。在釉色上,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,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。

 

唐  三彩猴柄象首杯   现收藏于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

 

      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技术,出土的唐三彩成为了唐朝国货之光,造型多样、色彩艳丽都刻在DNA里了。

 

展示 show time

 

人物俑

       众所周知,唐朝是以胖为美,唐代的人物陶俑,大都是面部圆润、体态丰满、健壮,有一种富态美,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气质,同时透露着人物的张力。

 

唐  三彩侍女俑  现收藏于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

 

       这位女佣肤色洁白,面部轮廓清晰,眼神明亮,头部微抬,柳叶眉,樱桃小嘴微微上扬。犹如驻足欣赏一段美妙的音乐。半臂衫高腰长裙,双手拢袖置于腹前,发髻、穿着极具唐朝风格,雕塑造型栩栩如生。据唐代野史记载,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杨贵妃喜爱黄色和绿色,所以也促使成了女佣服饰上的流行色。

 

唐 三彩釉陶胡人俑 现收藏于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

 

       解:此俑尖鼻深目,双睛圆睁,双手握拳,作牵缰绳状,身穿翻领右衽衣,腰系带,足穿靴,直立在方板上。此俑以施黄釉为主,仅在翻领处略见绿色。

       其形象应为文献记载中的胡人。胡人形象在唐俑中屡见不鲜,形态各有特色。此俑较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划,神情毕现。

       “胡人”是古代汉人对西北少数民族的称呼,并扩而大之,涵盖中亚、西亚等少数民族与国家。由长安通向中亚、西亚以至于阿拉伯的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交通、贸易的重要纽带,唐代时这条商路更加繁荣,商队络绎不绝。

 

唐 三彩胡人像  现收藏于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

 

       解:该俑身穿窄袖长袍,翻领,腰系汗绦。头戴高帽,额骨前凸,深目高鼻,两耳下垂,双臂端起于胸前,人物形象刻画的生动形象,栩栩如生。唐代经济繁荣程度可谓是世界领先,也因此对外交流更加频繁,胡人俑,就是对外交流的真实写照。

 

唐 三彩胡人俑    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馆

 

       此俑又称牵驼俑,为西域胡人形像。大眼圆睁,双目炯炯有神,头微向右看,颧骨突出,一副络腮大胡须。头戴幞头,身穿翻领窄袖绿色长袍,腰系带,足登靴,挺身站立于四方托板上。双臂抬起曲置于胸腹间,双手握拳中空,作牵缰绳状。此俑体魄强健,表现出长途跋涉、历经风霜的自然神态。

 

唐 三彩骑马狩猎俑 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馆

 

动物俑

 

       沙海里响起悠扬的驼铃声,一群群骆驼背驮物品,陪伴着旅伴越过沙漠、横穿戈壁、跨越时空,起着交流物资、沟通文化、融合民族的作用.

 

唐 三彩骆驼俑 现收藏于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

 

       解 :此骆驼俑搭挂着兽面纹饰的驮囊,它引颈张口,前腿直立,后肢略弯,仿佛刚从卧姿直身而起,仰天长嘶,准备踏上西归的征途。

       骆驼俑都仿佛在印证丝绸之路的繁忙景象,其实也侧面反映胡人擅长饲养骆驼,也仿佛置身于丝绸之路上,驼队不畏艰险、长途跋涉的真实景况。

 

唐 三彩双峰驼俑 现收藏于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

三彩胡人牵骆驼俑 唐   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馆

 

       俑白色陶胎,面部敷粉画彩,身施黄、绿、白三色釉。深目高鼻,胡人形像。头戴折沿尖顶帽,身穿窄袖长袍,领口外翻,内着半臂,腰后系一包袱,下着裙,足蹬长靴。双手握拳,姿势呈拉缰绳状。驼俑为双峰驼,上有毡垫,周身以黄釉作为主色调。驼首上昂,张嘴作嘶鸣状。腰身略长,四腿直立于长方形托板上。

       骆驼是商客的坐骑,也是托运物资的工具,被称为“沙漠之舟”。是对唐代现实生活的生动反映。

 

 

唐 胡人骑驼俑 现收藏于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

 

       双峰骆驼站立在方形托板上,昂首引颈,作嘶鸣状,驼尾贴左臀弯曲。驼背有披垫,两峰之间坐一胡人,深目高鼻,络腮胡。头戴锥形帽,身着翻领、窄袖的胡服,脚蹬高靴。一手扶骆驼前肉峰,一手执一弯头杖,目光注视着骆驼,偏首微笑,仿佛与骆驼相互交流。

       或许你对骆驼的真实感受,大多来自表演show。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,骆驼已是中国通往西域友好往来的重要交通工具,是“丝绸之路”的功臣。即使在今天,骆驼仍旧是不可或缺的沙漠之舟,具有“沙漠之舟”美誉的骆驼既是往来商客的坐骑,又是商品物资的运载工具。

 

唐 三彩马  现收藏于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

 

       说完骆驼,就不得不提马。唐朝不论作战、出行、娱乐都离不开马。

       马在唐朝之所以受到重视,与李唐王朝本身具有游牧民族血统有关。唐玄宗李隆基驯养舞马在自己生日的千秋节上应节踢踏,翩翩起舞。诗人李白吟出”五花马,千金裘,呼儿将出换美酒,与尔同销万古愁”之佳句。唐代墓葬中出土三彩马众多,马是唐人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。

 

唐 三彩马 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馆

三彩马 唐 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馆

 

       马四足直立,头戴笼套,马鬃短齐,颈后部有一长绺,扎尾上翘。头、胸前、臀部后革带上悬挂饰物,饰物外为圆形绿叶,内有一似青蛙的动物。四蹄下底板印刻鸳鸯图案。马全身白色,鞍鞯及饰物施绿、褐色釉。

       与汉朝相同,唐朝在夺取政权后因要抗击北部各少数民族的侵扰,特别注意对马的驯养。所以唐朝艺术品中表现马的题材比比皆是。

 

器皿类

 

唐   三彩宝相花盘  现收藏于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

唐 绿釉如意盒 现收藏于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

唐 三彩盘 现收藏于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

高3.6cm 口径13.7cm盘圆形,内壁施白、绿、黄等色釉装饰。盘内三种色釉环圈状,造型规矩,颇具对称之美

唐  三彩七星盘   现收藏于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

 

       通高6厘米,底径13.3厘米,直径25厘米杯盘由承盘、8个小杯和一个小碗组成。承盘为敞口,坦底。盘内置小杯环绕中心小碗。盘外壁及杯、罐器身施褐、白、绿等色釉,釉色鲜亮亮丽。

       此套杯盘应为饮具,是用来随葬的明器,是唐代现实生活细节的一个再现。

 

镇墓兽

 

       唐时期的陶俑题材更加广泛、艺术上有了很大的飞跃,达到了新的高峰。但陶器易破,现存的陶器大都是通过考古挖掘而来。唐朝的国势强大,经济繁荣,统治者越来越追求奢侈的生活,更加追求厚葬之风。因此考古出的大多不是实用品,而是陪葬品。

       唐代中央集权的统治,对陪葬品的数量虽然加以控制,除过人物、动物、以及生活的交通工具之外,镇墓兽在这时期依旧是很多达官贵人陪葬的首选。

 

唐 三彩釉陶镇墓兽 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藏

 

       镇墓兽起源于战国,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铜双翼神兽,应为镇墓兽雏形。北魏后期镇墓俑固定为镇墓兽与武士俑各一对,至隋唐,形成定制,皆置于武士俑之前,朝墓门摆设。学者认为镇墓兽应是《大汉原陵秘葬经》中所说的“祖明”,即传说中食鬼神兽,后世制其形入墓葬以厌胜。

       因为年代久远、加之相关记载资料少,很多学者对镇墓兽的功能、原型以及象征意义多有争论。有学者认为,独角镇墓兽的出现,使陶俑代替了人的殉葬,而独角兽也并非单一的动物,而是狗、鹿、豹、羊、虎的结合体。

 

唐  三彩釉陶镇墓兽 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藏

 

       陕西华厦古代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这对镇墓兽分人面、兽面。人面镇墓兽,脑上之发缠绕高耸,肩部鬣毛舒展似双翼,颈带项圈,足呈偶踢。兽面镇墓兽,双角,面目狰狞,张嘴露齿,足呈三爪,坐姿有别于人面,呈现为张牙舞爪。

       双角挺立,圆目怒瞪、头部呈怪兽相貌、面目狰狞,以及华丽的釉色是唐代镇墓兽的特点。还有一部分人认为镇墓兽是和军事有关,据说只有地位崇高、随葬有兵器的男性墓前会有镇墓兽,还有一部分人认为镇墓兽是神话传说的产物。

       其实不管各方说法中的哪种,我们能肯定的都是古人对精神世界的寄托,希望守护平安。多年来各方学者对镇墓兽的研究也从未停下脚步,犹如陕西华夏古代艺术博物馆一直致力于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样。

        在唐代的艺术中,唐三彩是国力强盛人民富足以及健康的生活情趣的代表作,凝结着勤劳工匠智慧与创新。突出当时盛唐与外国文化交流不仅反映在物质上,更侧重精神文化方面的交流,这一交流也恰恰反映了盛唐时容纳万物的博大胸襟。没有这种交流,就不会有如此丰富的艺术。

 

注:图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。